積家表推出 Master Minute Repeater Antoine LeCoultre 腕錶,呈現三問報時的嶄新境界
日期: Friday, June 17 @ 07:00:00 CST
新聞主題: 瑞士錶展


[日內瓦消息]

Master Minute Repeater Antoine LeCoultre 在聲學領域的傑出成就超越了一般人的期望;它如水晶般澄澈、具穿透力的出色音質歸因於水晶音簧-體現出積家鐘錶師、技術員與樂壇名家的密切合作,成果自然非同凡響。此外,其手動上鏈機械機芯擁有驕人的 15 日動力儲存( 384 個小時),並透過動能顯示器大方得體地表現出來。Master Minute Repeater Antoine LeCoultre 三問錶是一款精湛、複雜的經典傑作。透過其和諧的鏤空錶盤,可窺見登峰造極的三問報時裝置和發條扭距。950 鉑金版限量打造 200 只。因為製作出類拔萃的鐘錶在於敢於挑戰業界奉行不悖的原則,因此產量才會如此稀少。而 Minute Repeater Antoine LeCoultre 三問錶正是如此非比尋常的腕錶,令眾人的讚嘆之情溢於言表。

它第一眼就予人深刻印象:系出 Master 系列的優良傳統,堪稱名門的代表作,古典高雅的設計和氣質內斂的錶盤,說明了它不凡的內涵,它是首只結合了精湛鐘錶工藝和可與名牌樂器批美的出色音質的腕錶,恰如其分的傳達出積家鐘錶的品牌精神。當然,置身於 Le Sentier 的積家工程師和鐘錶師傅們忘情的投入,才造就出這般輝煌的成果。一如往常,他們必先嘗試了解傳統鐘錶製作的步驟,力求青出於藍,透過現代科技來突破前人所無法克服的材質限制。一旦銘記了前人的貢獻.並向他們致以敬意後,二十一世紀的新世代鐘錶師傅便展開了工作。More...

鐘錶工藝的輝煌成就

打簧錶的技術難度在於其製作極為複雜的機械裝置,以三問錶為例,這項裝置必須將時間顯示轉化為一連串表達小時、刻鐘和分鐘的打簧音響。三問錶的鍵盤發條首先透過扳鍵的垂直運作,來蓄積報時所需能量。在此同時,小時、刻鐘和分鐘齒扒-因其擁有一列並排的尖齒而得名-也已經上好發條,進入報時位置準備就緒。報時裝置內還備有一獨具匠心的離合裝置,能在上發條的同時中止報時齒輪系和離心調節器。於是在為齒扒上發條的過程中,敲擊兩個音簧的擊槌會偏移原來的位置,讓齒扒通過。這就是為什麼在三問報時裝置鳴響的同時,絕對不能再上發條的道理。上畢發條後,鏈盤發條會釋放出蓄積的能量,供給速度調節器,後者的運行方式是根據離心力原理,讓擊槌敲打的速率保持恆定,這項自動調節速度的裝置是透過人造紅寶石在拋光白銅表面上的摩擦來達成,同時還可避免報時裝置發出不必要的噪音。


點擊此縮圖可觀看放大原圖



報時音質的優劣大部分取決於敲擊的速率是否簡潔明快,如果擊槌與音簧的接觸時間過長,音簧的振動即會大受影響,音質自然無法澄澈明亮。擊槌速度的調整是三問錶製作過程中最關鍵、最棘手的環節之一。為了強調出報時裝置的不凡之處,積家技術員採用白銅製作積家 947 型機芯的主夾版和夾板橋,並以手工仔細地進行裝飾和鈑工。這枚出色機芯擁有最長時間的動力儲存,為目前多性能複雜腕錶中所僅見。長達十五天的動力儲存(其中十二天能保持精準運行),使得腕錶能夠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精準運行,並讓佩戴著免於必須每日為腕錶上鏈的估燥乏味之動作。

另一個令人吃驚之處是 947 型機芯配備一個測量發條精準度的機械裝置-扭距儀。它能夠顯示腕錶能達到最佳運行狀態的扭距區域,以輔助動力儲存顯示。動力儲存的時間愈長,這項性能也就愈顯得舉足輕重,同時也體現出技術員盡可能將扭距保持一致所貢獻的心力。依據襬輪幅度與扭距息息相關的道理,力矩能夠保持恆定,襬輪幅度自然也能保持一致,腕錶當然能夠達到最精準的運行狀態。
這項傑出的工藝成就並未讓積家的專家們就此自滿,反而再接再厲試圖改善三問錶另一個關鍵環節:音質。雖然積家愛好音樂的鐘錶師和工程師們並不是音樂的專長,因此必須請教經驗豐富的專家們,其中包括了一位交響樂團指揮,後者與積家的產品企劃展開密切合作,以期賦予 Minute Repeater Antoine LeCoultre 腕錶絕無僅有的豐富及澄澈報時音質。當一群精銳傑出的大師們齊聚一堂、貢獻一己才華時,成果往往勝過當初所預期。

鐘錶師傅們根據過去的經驗得知,仔細尋找出擊槌敲打音簧的確切落點是關鍵所在。同時,一般相信擊槌應該敲擊最接近音簧銜接點的位置。另外,研究報告還明白指出擊槌敲擊的落點取決於音簧的大小。於是透過科學研究來找出確切的落點,使擊槌從該處敲打讓音簧振動,即可發出近乎完美的音質。另一個必須強調的細節是:音簧本身並不會發出聲音,它只會振動,與一般人所知會發出聲音的鐘不同。鐘是透過空氣來傳遞聲波,而音簧僅能振動,會鳴響的是銜接音簧底部的零件,於是過去關於打簧錶內部是否須保持密封真空的爭論,也就顯得毫無意義了。所以讓鳴響聲從錶殼內傳遞出去是沒有必要的,而是應該將振動給傳遞出去。

另外,在錶殼外安裝傳聲裝置也是多此一舉,為了確保音簧的振動能夠完全釋放出來,不會被音簧所吸收而破壞了音質的純淨,其關鍵在於:在音簧底部採用音波傳播速率較音簧材質傳播速率為快的銜接材質。音簧一般是以精鋼打造,所以材質的選擇有限,除精鋼外,僅有石英、藍寶石、鈹和鑽石擁有這項物理特性。這就是為什麼積家技術員在 Minute Repeater Antoine LeCoultre 腕錶中採用藍寶石水晶玻璃,作為三問報時的傳聲器。同時,他們還利用最先進的技術,將精鋼製成的音簧底部焊接在藍寶石水晶玻璃上,讓音簧的振動不至於流失。

卓越出色的音質

為了獲得三問報時絕無僅有的出色音質,期間經歷了漫長的研究過程。而鐘錶師傅們的全心投入,也讓這項計劃漸漸露出曙光。讓腕錶發出聲音的零件相當單純,只需要在錶殼中放入兩個環形音簧,加上能夠規律敲擊音簧的小擊槌。在投入研製過程前,首先需確認音質的特色並訂定各項參數。報時的音質由四個要素構成:第一是代表聽覺強度的音量,其單位為分貝,表示耳朵所承受聲音壓力的程度,音量與耳內鼓膜所承受的聽覺壓力息息相關,10 分貝的差異代表鼓膜承受的壓力增加或減少一倍,也就是音量增加或減少一倍。

第二個要素是聲音持續的長度。以發出 20 分貝音量所需的時間來表示,一般所測量到的聲音長度為數百毫秒。最後兩個音質的要素是泛音和音準,泛音取決於耳朵可察覺的聲音增量,泛音愈廣,音質就愈明亮、和諧。音準則與報時音符的音高和調音有關,兩個不同音符間的高低必須符合三度音程。測試過程中除了利用放置在距音源某一特定距離的傳統麥克風外,也採用雷射光線,以獲得不被測試環境干擾的數據。

積家的專家們細心推敲各個參數,以期獲得最佳數據,最後的成果只能說是登峰造極。Minute Repeater Antoine LeCoultre 發出的出色報時音響,絕對是腕錶當中絕無僅有的,超過 55 分貝的音量、長達 600 多毫秒的音長、以及多達 7 個增量的泛音,如此出類拔萃的音質,遠遠超過業界對腕錶所訂定的標準.即便是毫無音樂天份的雙耳,也能夠立即辨別出其中的差異。

細膩考究的美學設計

為了忠於積家鐘錶不成文的規定,這款內涵出眾的腕錶擁有做工精湛的內斂外型。除了打簧報時性能外,在兼顧實用性能與人體工學設計的同時.腕錶還能滿足您是視覺的享受。古典簡約的外型搭配簡潔的時間顯示,強調出鏤空視窗內展露的機械運作,九點鐘位置配備供啟動三間報時性能的按鍵,透過輪流敲擊錶內音簧所發出的音響,來分別報出小時、刻鐘和分鐘時間。長達十五天的動力儲存性能為三間錶當中所僅見,自然必須配備獨特的顯示裝置,該裝置位於錶盤右下角,以 15 到 1 的數字來顯示腕錶儲存的動力。

從錶盤下方鏤空處,則能夠窺見測量擊槌敲打速度的調節器運作,這項裝置搭配三問報時性能予人耳目一新的感受。錶盤右側則可讀出彈簧的扭距,以 milliNewton 米為單位,以 1 到 8 之間的數字範圍顯示。錶盤上這三個鏤空窗口的做工考究、高貴典雅,代表了積家鐘錶的出眾之處,讓您能夠欣賞到裝飾華麗的機芯運作。Minute Repeater Antoine LeCoultre 三問錶還配備有藍寶石水晶錶底鑉,並毫無例外地必須通過長達 1000 小時的一系列嚴格測試。它在測試中的表現不僅出類拔萃,而且其中的一項特色還締造了打簧錶中的紀錄:防水深度 50 米。儘管啟動三問報時性能的扳鍵有相當的長度,但在積家的全新打造下,便可容納防水密墊。

Antoine LeCoultre 的精神

「對完美不懈的追求」,這幾個字或野i以涵括積家的品牌歷史。品牌主要創始人所引以自豪之處,從話中即可見出端倪。其精神歷經世紀的更迭,至今仍伴隨在積家左右。出生於 1803 年的 Antoine LeCoultre,他的名字在今天透過傳統價值與新世代充沛創造力的結合,以腕錶的形式重臨人間。青出於藍是這款錶奉行的準則,輝煌的製錶成就伴隨著報時音質領域中的深耕收穫。唯有全方位掌握鐘錶工藝的積家鐘錶,才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

複雜的機械裝置,取悅眼光獨到的行家

最初,打簧錶的問世是因為過去在夜晚並沒有電燈,所以採用打簧聲響來報時。如今,這種時、刻、分鐘的三問報時裝置的魅力,深深吸引熱愛高級機械鐘錶的人士。而今天 Minute Repeater Antoine LeCoultre 三問錶的出現,則締造了打簧錶歷史的新猷。這款兼顧機械運作、美感設計和報時音質的出色腕錶,唯有透過積家精湛的做工才得以問世,因為對完美不懈的追求,是品牌創始至今的一貫堅持。






本文章來自於 Watchbus
https://www.watchbus.com

這份報導的網址是:
https://www.watchbus.com/modules.php?name=News&file=article&sid=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