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曾士昕第一講):珍珠陀與Chopard 1.96

自動上鍊腕錶的發展可追溯至20年代有量產的John Harwood,他所研發的撞陀式上鍊Hammer Winding分別與A.Schild、Fortis及Blancpain合作推出多個錶款,並銷往歐洲等國,同時也以Perpetual Selfwinding Watch 為名分銷美國。Hammer Winding上鍊機制是在機芯內部裝有一枚半圓形的自動轉盤,可來回旋轉大約300度,又俗稱半動式,上鍊效果雖無法與現今的自動機芯比擬,但戴足一天晚上放在床頭,第二天依然能運行,而它的調時方式也很獨特,是以旋 轉錶圈來操控,當調校至正確時間再逆轉錶圈即可固定所調時間。

在Harwood之後陸續有多款自動上鍊機芯問世,包括Rolls、Glycine、Wig-Wag及Autorist等,不過還是跳脫不出以「摆動」的方式上鍊,因此上鍊效能不是太好。直到1931年勞力士推出全迴轉360度單向自動上鍊機制Perpetual系統,以及Felsa機芯廠在1942年推出的雙向自動上鍊後,整個自動上鍊機芯發展才漸趨於成熟。然而,自動上鍊手錶在50~60年代才是其系統最可靠,發展最為顛峰的時期,PP、Rolex、IWC及Omega分別研製推出經典的自動上鍊機芯,上鍊效能良好,廣為鐘錶收藏家所珍藏。More…


Buren的1001機芯是最早期的1/4轉盤自動上鍊機芯,70年代Hamilton的薄型自動錶曾大量使用。



自動上鍊與手動上鍊機芯最大的差別在於前者多了一組自動上鍊機制,這對使用者而言方便许多,也才激起鐘錶設計或製錶師去研發自動上鍊機芯,雖然有许多高級機芯多採用手動上鍊,可以欣賞機芯工藝之美,然而自動上鍊必備的自 動轉盤卻遮掩了部份機芯的運作,於是像今年Bucherer就推出了CFB A1000機芯,將礙眼的自動盤置於機芯的四週,這個設計不但讓機芯一覽無遺,也達到自動上鍊的目的。其實在50年代就已克服了這個問題,那就是所謂的微形自動轉盤MicroRotor,我們稱為1/4自動盤、小自動盤或珍珠陀,全球第一只微形自動錶是Buren的Super Slender,它搭載了Cal.1001機芯,在1958年當時確實相當獨特,不但是18K金材質,還採用旋入式後底葢,防水性能好。




Piaget的12P是到目前為止最薄的微型轉盤自動上鍊機芯,厚度僅2.35mm,並採用少見的雙向自動上鍊機制。


接著1959年PIAGET的12P也很特別,為了提升上鍊效能,微形自動盤以24K金為材質,而且還是少見的雙向上鍊,這枚機芯的厚度相當纖薄,僅有2.35mm,此紀錄在現行的小自動盤錶款中尚未被打破。微形自動盤約佔整枚機芯大約1/4的大小,它並非置於機芯的上方,的確可以降低機芯的厚度,到底薄型機芯如何界定?並未有一定的標準,筆者的看法為手動上鍊機芯在2mm以內,自動上鍊為3mm以內都可稱為薄型機芯,因此只要是1/4自動盤機芯大都是為了降低厚度所開發。在1960年Universal也推出了Cal.215-9的小自動盤機芯,並配置在其薄型錶與運動錶款中。




Universal的215機芯也是少見的微型轉盤自動機芯,目前想收藏這類機芯只有在古董錶市場才有機會。


較具話題的是在1969年出現的全球第一只自動上鍊計時碼錶機芯,它是以Buren的1/4自動盤機芯為基礎,加上Dubois Depraz的8510計時模組所開發的Cal.11,這是由多個品牌的技術合作而於1969年3月所完成,第一代振動頻率為19800次,1972年推出的第二代Cal.12型振頻提升至21600次,目前在鐘錶市場還可看到Heuer、Hamilton及Breitling等品牌的古董計時碼錶。它的特色在於沒有秒針的設計,錶冠位於錶殼左側9時位置,30分鐘計時盤位居面盤3的位置,12小時計時盤位居9的位置,而所有搭載此機芯的手錶大都是鮑魚形狀錶殼,雖然不太討喜,但這在計時碼錶的發展過程中卻是一只不可遺漏的錶款,對收藏家而言確是必備的品項。




PP 240是70年代微型自動盤的代表作,採用單向上鏈,單層游絲,至目前仍然是PP自動上鍊錶款的主力機種。


70年代PP開始研發新一代自動上鍊機芯,其中1977年的Cal.240也採用微型自動盤,一直沿用至今已超過30個年頭,在萬年曆以下的錶款都可見其蹤影,表現相當稱職。這次特將PP的240與Chopard的1.96做深度比較,期望錶迷對它們有更多一層的認識。Cal.1.96 是Chopard在距瑞士鐘錶重鎮La Chaux-de-Fonds車程30分鐘的Fleurier建立的鐘錶工坊所研製的全新機種,另外還包含了1.97、1.98、1.02等共四枚高素質機芯,同時皆擁有COSC及日內瓦印記雙認證,這些被歸類為L.U.C系列機芯的錶款全部使用18K金材質的指針、刻度及錶盤,等級之高以筆者的評析足以與一線品牌媲美。




Chopard1.96是90年代最優質的微型自動盤機芯,不但擁有日內瓦印記及天文台認證,並採用少見的上鍊機制及28800次振頻,成為最優質的珍珠陀自動機芯。


而其中的1.96是一枚圓型微形自動盤機芯,其厚度超過一般薄型標準的3mm而達3.3mm,每小時 振頻為較穩定的28800次,這也是目前頂級品牌常使用的頻率,它同時擁有兩個上下重疊的發條盒,能量超過65小時,配置了寶璣式的雙層游絲,三臂的抗溫差環形合金摆輪,鵝頸式微調裝置,微型自動盤為少見的雙向上鍊方式,並以22K金為材質,以增加偏心活動效能,特別的是它的上鍊機制係以三角狀的凸輪來帶動,三個凸點配合三個凹點,這在新開發的錶款中還是第一次出現,比起一般上鍊機制的一個凸輪一個高點的設計,上鍊效果確實較佳。




1.96配用鵝頸式微調及雙層游絲,等級相當高。


而PP 240機芯屬於較薄型的設計,厚度為2.4mm,振頻使用較早期的21600次,配置單層合金摆輪,由8顆砝碼來微調快慢,微型自動盤同樣以22K金為材質,不過僅為單向上鍊方式。如果比較兩枚機芯的優劣,PP在微調機制上略居上風,因為砝碼微調被譽為最好的微調機制,其他各方面如雙向上鍊、雙層游絲及雙認證,Chopard的1.96都超越PP的240,甚至儲能時間及振頻的穩定度上Chopard皆較具優勢。當然品牌的價值PP則優於Chopard,PP的國際行情及保值性一向倍受肯定,但在價位上Chopard仍然較有競爭空間。最後孰優?孰劣?這就要看消費者的認知與判斷了。




1.96是全世界第一枚微型自動盤的雙向上鏈,雙層游絲自動上鍊機芯,微型轉盤為實心的22K金材質,上鍊效能良好。


微型自動盤的發展雖然並不普及,但均極具特色,2000年以後Roger Dubuis RD08三問陀飛輪機芯更採用兩枚鉑金微型自動盤同時上鍊,2007年該品牌在SIHH發表的長方形微型自動機芯也為全球首見,Universal在百週年推出的100型機芯也是1/4自動盤之設計,可見微型自動盤依然極受青睞。德國品牌A. Lange & Sohne的Langematik配置了1/2自動盤,Glashutte Original的90機芯配置3/4自動盤,FP的71型同樣也是3/4,這些非「全幅」的設計在上鍊效能上並不一定更佳,但大都增加了側邊K金的設計,至少在整枚機芯的特色上更具有競爭力,這正是鐘錶玩家在意的設計,相信爾後將有更多的消費者會選擇較獨特的微型自動盤錶款。(本文原載於腕錶生活雜誌 | 作者:曾士昕 | 圖片提供:曾士昕、王永昌)




蕭邦的L.U.C Twist腕錶內置 L.U.C. 1.96自動上鍊機芯


發表於 Wednesday, August 05 @ 08:30:00 CST 由 watchbus